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新药前沿
药物治疗
关键字:
搜索栏目:
 首页 >> 合理用药 >> 新药前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
作者:tzzk 时间:2009-12-02 点击:1250 来源:中国药学杂志
<DIV align=center><B>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B></DIV> <DIV>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等。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应用,过敏患者逐渐增多,为避免可能的交叉过敏反应,限制了该类药物临床应用。</DIV> <DIV>1、&nbsp; 交叉过敏反应结构基础 </DIV> <DIV>除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外,其他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含有β-内酰胺环和5位或6位的融合环,因此具有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青霉素类具有共同的母核结构,仅侧链部分不同;头孢菌素类具有不同的侧链R1和R2。除β-内酰胺环外,侧链在交叉过敏反应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氨苄西林、头孢氨苄由于具有共同的R1结构而可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DIV> <DIV>2、青霉素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DIV> <DIV>早期研究认为,青霉素类具有共同的母核结构6-氨基青霉烷酸,故该类抗菌素生素之间存在完全交叉过敏反应。但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本类药物仅存在部分交叉过敏反应,亦即交叉过敏反应除与母核有关外,侧链或药物特有结构起一定作用。乔海生等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检测了448例过敏病人血清8种(青霉素G、青霉素V、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的主要、次要抗菌素原决定簇)IgE抗体,结果表明,4种药物的IgE总阳性率分别为59.77%、63.60%、36.40%和61.34%,4种药物交叉反应率分别为47.51%、49.42%、32.91%和42.53%。多项试验也证实上述结果。综上所述,当药物共有结构如母核成为识别位点时,青霉素类间交叉过敏反应较高;当药物侧链成为识别位点时,具有相同或相似侧链的本类药物间可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而当药物特有结构成为抗体识别位点时,可能仅对该药物发生过敏反应,即特异性过敏反应。</DIV> <DIV>3、头孢菌素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DIV> <DIV>头孢菌素类药物之间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IgE的结合部位在R1侧链和β-内酰胺环,R2侧链并不直接与抗体结合。Uno等发现对C3侧链含四唑基头孢菌素过敏的病人,对含有相同侧链的头孢菌素的阳性率为78%,而对不相相同侧链的头孢菌素的阳性率为7%。当抗体识别部位为头孢菌素整个分子或某抗生素特有结构时则会发生特异性过敏反应。如果识别部位为R1侧链,则交叉反应可发生在具有相同(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相似(头孢克洛和头孢羟氨苄)侧链的药物之间,如果识别部位为R2侧链,相似的结果可发生头孢噻吩和头孢噻肟之间。</DIV> <DIV>4、&nbsp;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DIV> <DIV>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均有β-内酰胺环,因此两类之间可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侧链在β-内酰胺类过敏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评价两类抗生素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起一定作用。</DIV> <DIV>由于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病人来源不同等原因,文献报道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率高低不等。Antunez等对24例对头孢菌素产生速发型过敏反应且至少一种抗头孢菌素IgE阳性患者进行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皮肤试验、IgE检测,结果表明,2例病人对青霉素皮试阳性,其余22人青霉素皮试阴性且可耐受苄基青霉素,故笔者认为青霉素类可较安全地给予头孢菌素过敏但青霉素皮试阴性患者。Pichichero等认为,头孢菌素可较安全的给予青霉素过敏者。Atanaskovic-Markovic等研究1170例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儿童对两类抗生素的交叉反应率,结果表明,青霉素过敏儿童头孢菌素的交叉反应率为31.5%,头孢菌素过敏儿童对青霉素交叉反应率为的84.2%,且越早研发的头孢菌素(如一代头孢)与青霉素类交叉反应性越大。Perez-Inestrosa等也认为第3代和批4代头孢菌素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不识别传统的苄其青霉素抗原决定族。</DIV> <DIV>Audicana等测定了34例青霉素类过敏病人(至少对一种青霉素皮试或IgE阳性)对头孢氨苄、头孢他啶的交叉反应性。结果表明,5例病人头孢氨苄皮试阳性,头孢他啶皮试均为阴性;其余29例2种药物激发试验均阴性。Miranda等研究了21例阿莫西林过敏病人,发现38%的病人对头孢羟氨苄(与阿莫西林具有相同侧链)阳性,但头孢孟多(与阿莫西林具有不相同侧链)均为阴性,表明具有相同侧链时两类药物间有较高的交叉过敏反应率。最近对71例氨基青霉素产生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的病人研究表明,97.2%的病例可耐受没有相似侧链的头孢菌素如头孢泊肟、头孢克肟。乔海灵分析了454例青霉素类/头孢菌素过敏病人血清中具有相同或相似链结构抗议生素的次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发现在具有相同及相似侧链结构的药物抗体水平两两正相关。</DIV> <DIV>5、&nbsp; 其他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DIV> <DIV>单环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可引起过敏反应,但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相比,其免疫原性较低,且该类抗生素与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性较小。</DIV> <DIV>&nbsp;&nbsp;&nbsp;&nbsp; 早期认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与青霉素类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率约为50%,而近期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两类药物发生交叉反应的临床危险约为9.2%~11%,显著低于早期的报道。最近的研究发现,108例对青霉素有过敏病史且皮试阳性的儿童中,仅1例美洛培南皮试阳性,其余均耐受美洛培南皮试和激发试验,表明青霉素类和美洛培南之间交叉反应率较低,因此笔者认为美洛培南可给予有IgE介导的青霉素过敏史的儿童。Cunha等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则表明,美洛培南可安全的给予那些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DIV> <DIV>6、&nbsp; 结语</DIV> <DIV>当药物共有结构如母核成为识别位点时,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当药物侧链成为识别位点时,具有相同或相似侧链的药物间可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而当药物特有结构成为抗体识别位点时,可能仅对该药发生过敏反应,即特异性过敏反应。</DIV> <DIV>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复杂,且尚未阐明。笔者从药物结构方面探讨该类药物交叉过敏的原因,有关交叉过敏反应的其他机制如药物杂质、特异质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DIV> <DIV>&nbsp;</DIV> <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摘自《中国药学杂志》2009年,8期</DIV> <DIV>&nbsp;</DIV>
返回>>>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网 版权所有@2008 All Right Reserved。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主办
地址:杭州市庆春路79号(310003)        Email:zhejiangyszk@163.com
建议浏览器IE6.0+ 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