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align=center> </DIV>
<DIV>NSAID是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临床常用药物,是风湿科、骨科、疼痛科的主流药物。临床医师要重视并防范其常见副作用,也要认识少见但严重、甚至可能致死的副作用。<BR><B>一、不良反应</B></DIV>
<DIV><B>1</B><B>、胃肠道与心血管<BR></B> NSAID胃肠道安全性是一个百年难题,而心血管安全性则是随选择性NSAID上市才逐渐被认识。选择性NSAID胃肠道安全性高,但心血管安全性较低;非选择性NSAID恰恰相反;低选择性NSAID胃肠道与心血管安全性相对适中。<BR> 4项荟萃分析后总结,服用非选择性NSAID者发生各种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危险度(OR)或相对危险度(RR)为2.7~5.4。另一项以上消化道出血为终点的荟萃分析也报告,与安慰剂相比,服用NSAID者RR值为4.3。仅服非选择性NSAID而未加用阿司匹林或质子泵抑制剂(PPI)者,胃肠道事件发生率<1例/100人-年,而服用选择性NSAID者风险降低40%;加用PPI后,两种NSAID胃肠道事件风险均降低15%~20%;合用阿司匹林,两种NSAID胃肠道事件发生率可达1.6例/100人-年,选择性NSAID胃肠道安全优势丧失。<BR> 既往<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服用NSAID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例/100人-年;而对于高龄男性、患心血管疾病或存在多个危险因素者,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可达3例/100人-年。不同药物间心血管危险性可能存在较大差异。<BR> 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有心血管风险和低胃肠道风险的患者,可单独使用萘普生或萘普生联合PPI;而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有心血管风险和高胃肠道风险者,无论使用非选择性或选择性NSAID,均应加用PPI。但患者个体情况与总体风险存在差异,应根据情况个体化用药。<BR><B>2</B><B>、肾脏<BR></B> 选择性与非选择性NSAID均有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低肾素性醛固酮减少症、高血压、钠潴留、急性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但在普通人群该副作用发生率远低于胃肠道反应。NSAID致肾前性氮质血症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影响其对肾有效灌注的调节。肾灌注有下降趋势者(如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老年人等),可出现水肿、高血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BR><B>3</B><B>、中枢神经系统<BR></B> NSAID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不常见。各种NSAID都可引发无菌性脑膜炎,其中布洛芬所致者报告较多。老年人使用吲哚美辛还可能出现精神病及其他心理状况改变。<BR><B>4</B><B>、血液</B><BR> NSAID对血液系统最主要的影响是抗凝。非选择性NSAID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COX)-1,减少血栓素A2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与抗凝剂或阿司匹林联用会明显延长出血时间。但选择性NSAID不影响血小板功能,所以在NSAID治疗利大于弊时,选择性NSAID可用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但需要严密监测。手术前后需使用NSAID者应首选选择性NSAID。应用NSAID者出现贫血时首先应考虑胃肠道出血或失血。<BR> NSAID导致骨髓抑制非常罕见。既往认为苯丁唑酮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双氯芬酸可导致粒细胞缺乏症,但发生率非常低。<BR><B>5</B><B>、高血压<BR></B> 高血压是NSAID常见副作用。或许与药物种类和剂量相关,可能在NSAID相关心血管病发生中起一定作用。笔者经验表明,选择性NSAID对血压的影响似略高于非选择性NSAID。<BR><B>6</B><B>、呼吸系统<BR></B> 部分患者服用NSAID或阿司匹林后出现哮喘或鼻炎发作,或呼吸疾病恶化,后者与呼吸道黏膜炎症、进展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及哮喘有关。其机制可能是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半胱氨酰白三烯增多。<BR> 选择性NSAID上市十年以来,尚未出现类似阿司匹林所致呼吸系统疾病恶化的病例,这提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使用昔布类药物可能是安全的。例如尼美舒利主要特点就是没有阿司匹林样呼吸系统副作用,可被安全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BR><B>7</B><B>、肝脏<BR></B> NSAID较少出现肝毒性,多数药物肝毒性表现为肝酶水平轻微增高。在选择性NSAID中,罗美昔布上市不久就因严重肝毒性[2例死亡,2例需肝移植,可逆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者高达2.6%]退市。尼美舒利可导致严重肝损害,20世纪90年代后期,尼美舒利在欧洲较多被用于治疗关节炎。关节炎患者多、用药剂量大、疗程长,尼美舒利潜在的肝毒性逐渐显现。由于其对关节炎镇痛作用不强,而肝毒性较其他NSAID明显,所以不主张将其用于治疗关节炎。但其对一些非感染、非肿瘤性发热和(或)炎症具有特殊疗效,对控制韦格纳肉芽肿症状有良好作用。<BR><B>8</B><B>、皮肤黏膜<BR></B> NSAID易致皮肤损害。据估计临床27%的药疹由NSAID导致。皮损多较轻微,多是麻疹样皮疹,及时停药后数日可消失,也可表现为固定型药疹、多形红斑、假卟啉症、光敏感等。<BR> 西方资料显示,接受NSAID治疗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中,假卟啉症发生率高达10%~12%,多见于萘普生治疗者,低龄和白色人种也是危险因素。<BR> 黏膜损害可导致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食管狭窄、角膜浑浊等,偶可见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一种重症多型红斑,患者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红斑、大疱、糜烂、坏死)。若未及时停药及采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患者死亡率很高。</DIV>
<DIV><B>二、非选择性和选择性NSAID<BR></B> NSAID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阻断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作用。COX有两种亚型,COX-1在正常组织中表达,使前列腺素水平维持相对恒定以保证细胞正常活动;COX-2主要在炎症细胞中表达,促进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非选择性NSAID可抑制2种COX,抑制COX-2可发挥抗炎作用,抑制COX-1则表现为各种副作用。选择性NSAID只抑制COX-2, 药理活性与不良作用有效分离。<BR><B>三、用药决策兼顾安全性、疗效和药物经济学<BR></B> 合理的用药决策要兼顾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药物经济学,而不是盲目选用最新的选择性NSAID。选择性NSAID价格远高于非选择性NSAID,而疗效并无优势。患者对不同NSAID治疗反应不同,当患者对某种药物无反应时可尝试其他药物。对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危险较低的患者,首选便宜药物,并给予最小有效剂量。<BR><B>1</B><B>、NSAID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骨关节炎疼痛何为首选<BR></B> 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骨关节炎(OA)治疗指南均建议,将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治疗OA疼痛的一线药物,无效时才考虑使用NSAID。二者选择的重点在于是否存在炎症:如果患者有关节肿胀或关节腔积液,应首选NSAID,而非对乙酰氨基酚。<BR><B>2</B><B>、选择性与非选择性NSAID:疗效相似,谨慎选择<BR></B> 临床试验提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NSAID在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方面疗效相似。大量研究表明,选择性NSAID塞来昔布与非选择性NSAID在减轻OA患者疼痛和改善活动功能方面无差异。短期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接受塞来昔布(200~400 mg/d)治疗的患者中,因疗效不佳而中途换药的比例略高于应用非选择性NSAID者。但新型选择性NSAID依托考昔的适应证直指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其疗效确有优势。<BR> 从经济学角度看,对胃肠道高风险的患者,昔布类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在至少有1个NSAID相关胃肠道不良反应事件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使用选择性NSAID是经济合理的;但在没有危险因素的年轻患者中使用选择性NSAID,其成本效益比远远超过可接受的限度。<BR><B>3</B><B>、NSAID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疗效提高,副作用降低<BR></B> 笔者经验表明,在抗炎镇痛治疗过程中应联合使用NSAID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BR>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5~10 mg/d)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及较好的胃肠道安全性。因此,对于较严重的关节炎,与其盲目加大NSAID的剂量,不如将其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只要疗程不太长,早8时口服小剂量激素、晚间口服长效NSAID的方案很少出现明显副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疗效。<BR><B>四、 ACR白皮书推荐意见<BR></B> 1、疗效:当一种NSAID对缓解关节炎疼痛无效时,可尝试其他NSAID,因为患者对不同药物的治疗反应不同。如患者出现NSAID不良反应的危险较低,首选最小有效剂量的便宜药物,因为剂量小则安全性高。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某种NSAID的疗效优于另一种。<BR> 2、副作用:服用阿司匹林或有胃肠道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在使用NSAID时,应加用米索前列醇或质子泵抑制剂,它们能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有中高度心血管风险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如需持续服用NSAID,初始治疗应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萘普生。间断使用萘普生或使用小剂量萘普生也可能导致心血管不良反应。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在应用NSAID时应避免持续服用布洛芬,因为阿司匹林与布洛芬相互作用可降低心血管保护作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NSAID。肝脏疾病患者避免使用双氯芬酸。接受抗凝治疗或患血小板减少症者避免使用NSAID,否则增加出血危险。<STRONG></STRONG></DIV>
<DIV align=right><B>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B></DIV>
<DIV align=center><B> </B><B>三门县人民医院</B></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