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新药前沿
药物治疗
关键字:
搜索栏目:
 首页 >> 合理用药 >> 新药前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作者:网络来源 时间:2013-11-14 点击:771 来源:网络来源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专业组

一、前言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于2009年10月公布以来,深受欢迎。为满足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之需,2011年9月编写组经协商,除更新“共识”外,还增加以下内容:毛细胞型星形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节细胞瘤、节细胞胶质瘤、who ii级胶质瘤(如弥漫性星形胶质瘤、少突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who iii级、iv级中的脑胶质瘤病、髓母细胞瘤和幕上神经外胚叶瘤等。本次编写者还包括神经病理专家、神经影像学专家和康复专家。编写仍保持编写“共识”的程序,即按循证医学五级分类,随机对照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rt)以及临床指南评估系统(agree)程序,多人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磋商,评估文献的证据质量,达成推荐级别。编写组经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供临床医生和有关部门参考应用。
 

二、概述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主要有4种病理类型: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混合性胶质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胶质瘤分为i ~iv级。低级别胶质瘤(lgg,who i~ ii级)常见的有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等。此外还包括混合型胶质神经元肿瘤,如节细胞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等。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根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统计,恶性胶质瘤约占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70%。在恶性胶质瘤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who iii级)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who iv级)最常见,其中gbm约占所有胶质瘤的50%。
 

胶质瘤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为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症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近年来,对tp53基因突变、p53蛋白表达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是恶性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
 

目前,胶质瘤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i,一些新的mri,如dti、dwi、pwi、mrs、fmri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和判断预后。pet、spect有助于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而最终,需通过肿瘤切除术或活检术明确病理学诊断。形态观察仍是病理诊断的基础,一些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对确定分子亚型、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ki-67抗原等(i级证据)。
 

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并结合放疗和化疗等。功能mri、术中mri、神经导航、皮层电刺激、术中唤醒麻醉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安全地、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残余瘤细胞,延长生存期;分割外放射治疗已成为恶性胶质瘤的标准疗法。近年来多种剂量分割方法、多种放疗方式[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间质内近距离放疗和立体定向外科等]以及新放疗设备的应用提高了放疗效果。替莫唑胺(tmz)同步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已成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预知恶性胶质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化疗抗性是化疗的治疗焦点。内源性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甲基化水平及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可分别作为gbm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化疗反应及预后的预测因素。


现今,神经影像学及胶质瘤的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胶质瘤的预后仍无显著改善。胶质瘤的治疗需要神经外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尽可能基于i级证据),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地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三、影像学诊断
 

强烈推荐胶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以mri平扫加增强为主,ct为辅。mri平扫加增强检查不仅可鉴别胶质瘤与部分非肿瘤病变,避免不必要的手术,而且有助于胶质瘤分级、实时发现肿瘤术中移位,明确胶质瘤侵犯范围,帮助肿瘤立体定向活检区域选择,有利于胶质瘤的切除和预后评估。推荐mri特殊功能检查、pet和spect用于鉴别诊断、术前评估、疗效评价和术后随访。不同胶质瘤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见表1。
 

四、病理诊断及分子生物学标记
 

强烈推荐严格按照2007年第四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蓝皮书,对胶质瘤进行病理诊断和分级;为配合胶质瘤患者的治疗、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根据各级医院的实际情况,对胶质瘤进行选择性的分子生物学标记。lgg检测idh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对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特征的胶质瘤及60%~70%少突胶质细胞瘤对gfap呈阳性表达(i级证据)。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核转录因子(olig2)对鉴别少突胶质细胞瘤及星形细胞来源的胶质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ki-67增殖指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或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是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i级证据)。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对判断肿瘤中的神经元成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用于胶质神经元肿瘤及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记,可将髓母细胞瘤分成若干种分子亚型,如wnt型、shh型和非wnt/shh型。这种分类对于临床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及准确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ii级证据),但还有待于临床病理大样本量的进一步验证。
 

强烈推荐胶质瘤分级的基本原则为以下已被广大神经病理医师所接受的7项(i级证据):瘤细胞密度;瘤细胞的多形性或非典型性,包括低分化和未分化成分;瘤细胞核的高度异形性或非典型性,出现多核和巨核;高度的核分裂活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出现肾小球样血管增生);坏死(假栅状坏死)和ki-67增殖指数升高。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应获取最大程度的肿瘤组织标本,并由神经病理专科医师参与复检,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分子病理学检查。

五、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胶质瘤首选治疗策略。强烈推荐以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为手术基本原则。推荐不能安全全切肿瘤者,可酌情采用肿瘤部分切除术、开颅活检术或立体定向(或导航下)穿刺活检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强烈推荐对于局限于脑叶的原发性高级别(who iii~iv级)或低级别(who ii级)恶性胶质瘤应争取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基于胶质瘤膨胀性浸润性的生长方式及血供特点,推荐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脑沟、脑回为边界,沿肿瘤边缘白质纤维束走向作解剖性切除,以最小程度的组织和神经功能损伤获得最大程度的肿瘤切除,并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
 

对于优势半球弥漫浸润性生长;病灶侵及双侧半球;老年患者(>65岁);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较差(kps<70),脑内深部或脑干部位的恶性脑胶质瘤,脑胶质瘤病,推荐酌情采用肿瘤部分切除术、开颅活检术或立体定向(或导航下)穿刺活检。肿瘤部分切除术具有比单纯活检术更高的生存优势。活检主要适用于邻近功能区皮质或位置深在而临床无法手术切除的病灶。活检主要包括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和开颅手术活检。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适用于位置更加深在的病灶,而开颅活检适用于位置浅表或接近功能区皮质的病灶。
 

强烈推荐于手术后早期(<72 h)复查mri,以手术前和手术后影像学检查的容积定量分析为标准,评估胶质瘤切除范围。高级别恶性胶质瘤的mri的t1wi增强扫描是目前公认的影像学诊断“金标准”;低级别恶性胶质瘤宜采用mri的t2wi或flair序列影像。在不具备复查mri条件的单位,推荐于术后早期(<72 h)复查ct。
 

影像导引外科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恶性脑胶质瘤。推荐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例如皮层功能定位和皮层下刺激神经传导束定位)、术中mri实时影像神经导航。可推荐荧光引导显微手术、术中b超影像实时定位、术前及术中dti以明确肿瘤与周围神经束的空间解剖关系、术前及术中bold-fmri判断肿瘤与功能皮层的关系。


六、放射治疗
 

强烈推荐采用6-10mv x线常规分割(1.8~2.0 gy/次,5次/周)外照射;不推荐srt和sbt作为术后初始的治疗方式;推荐3d-crt或imrt技术的应用;靶区勾画时需参考术前和术后的影像资料,以mr为主要依据,辅以fmri、pet-ct等检查有助于靶区的确定,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开展ct/mr图像融合进行治疗计划设计。


胶质瘤经放疗后,可能出现假性进展,特别是tmz同步放化疗后假性进展的发生率增加,出现假性进展的时间提前,与复发、放射性坏死等鉴别困难,需特别关注。


 高级别胶质瘤[hgg,包括gbm、aa、间变少突细胞瘤(ao)和间变少突星形细胞瘤(aoa)]推荐术后尽早开始放疗。推荐肿瘤局部照射,标准剂量为60 gy。gtv为mri t1增强图像显示的术后残留肿瘤和(或)术腔。ctv1为gtv外扩2 cm,剂量46~50 gy。ctv2为gtv外扩1 cm,剂量10~14 gy。强烈推荐tmz 75 mg/m2同步放化疗,并随后行6个周期的tmz辅助化疗(参见gbm化疗)。
 

大脑胶质瘤病推荐肿瘤局部照射,剂量50~60 gy;或全脑照射,剂量40~45 gy。gtv为mri flair/t2加权像上的异常信号区域。ctv为mri flair/t2加权像上的异常信号区域+外放2~3 cm。
 

对于lgg,推荐对肿瘤完全切除者,若预后因素属低危者可定期观察;若预后因素属高危者应予早期放疗。推荐对术后有肿瘤残留者进行早期放疗。gtv为mri flair/t2加权像上的异常信号区域。ctv为gtv或/和术腔边缘外扩1~2 cm。强烈推荐lgg放疗的总剂量为45~54 gy,分次剂量为1.8~2.0 gy。
 

对于室管膜瘤,推荐对手术全切者进行早期局部放疗或观察,部分切除或间变性室管膜瘤者术后需放疗;若脊髓mri和cfs脱落细胞检查均阴性,应行肿瘤局部照射;若上述检查有一项阳性,应全脑全脊髓照射(csi)。预防性csi无显著获益。使用术前和术后影像来确定局部靶区,通常使用mri的t1增强像或t2/flair像。gtv为术前肿瘤侵犯的解剖区域和术后mri信号异常区域。ctv为gtv外扩1~2 cm。推荐颅内肿瘤局部剂量54~59.4 gy,全脑全脊髓剂量30~36 gy,脊髓肿瘤局部剂量45 gy,分次剂量均为1.8~2 gy。


髓母细胞瘤建议术后24~72 h做脑增强mri,术后2~3周做脊髓增强mri,脑积液细胞学检查应在术后2周以后。强烈推荐csi+后颅凹加量照射(pf),照射分割剂量1.8 gy/次。推荐3d-crt、imrt技术照射。小于3岁的幼儿,化疗占重要地位。


七、化学治疗
 

新诊断的gbm(who iv级):强烈推荐tmz同步放疗联合辅助化疗:放疗的整个疗程应同步化疗,口服tmz 75 mg/m2,疗程42天。放疗结束后4 周,辅助tmz治疗,150 mg/m2,连续用药5天,28天为一个疗程,若耐受良好,则在以后化疗疗程中增至200 mg/m2,推荐辅助tmz化疗6个疗程。根据中国实际国情,亦可使用acnu(或其他烷化剂bcnu、ccnu)联合vm26:acnu(或其他烷化剂bcnu、ccnu)90 mg/m2,d1,vm-26 60 mg/m2,d1-3,4~6 周1 周期,4~6 个疗程。

新诊断的间变性胶质瘤(who iii级):推荐放疗联合tmz(同gbm)或亚硝脲类:pcv方案(洛莫司汀+甲基苄肼+长春新碱);亚硝脲类方案,如acnu方案。
 

儿童胶质瘤:lgg患儿推荐术后化疗,尤其是不能放疗的婴幼儿。长春新碱+卡铂、6-硫鸟嘌呤+丙卡巴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tpcv方案)、低剂量顺铂+依托泊苷和tmz用于儿童lgg;推荐pcv(长春新碱,ccnu,泼尼松龙)用于儿童hgg;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在儿童胶质瘤化疗前检测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


髓母细胞瘤:一般风险(年龄>3岁;术后肿瘤残留<1.5 cm3;肿瘤局限在后颅凹而无远处转移;蛛网膜下腔无播散,无中枢外血源性转移及蛛网膜下腔转移者)儿童髓母细胞瘤推荐术后化疗,但不能替代放疗,不推荐放疗前后进行夹心法化疗;高风险(年龄≤3岁;术后肿瘤残留:≥1.5 cm3;有肿瘤远处播散和转移者)儿童髓母细胞瘤的化疗疗效尚不理想,没有证据支持夹心法化疗能能提高总体疗效;成人髓母细胞瘤推荐术后化疗,夹心法化疗能够提高总体治疗效果。<3岁髓母细胞瘤推荐术后单独化疗,大剂量冲击化疗可延缓或避免婴幼儿术后的放疗,手术全切且无转移的婴幼儿,单纯大剂量化疗可替代放疗并获得满意疗效。


lgg:对全切者,无高危因素的可以观察;有高危因素的建议放疗或化疗。有残留者推荐放疗或化疗。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对lgg患者检测1p19q缺失,若联合缺失者可先化疗;推荐tmz作为lgg辅助治疗的首选化疗药物。


八、成人高级别复发胶质瘤与小儿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复发的治疗与随访
 

复发肿瘤出现明显占位效应且一般状态良好的患者,首选手术,同时结合其他治疗;首次治疗中未行tmz联合放化疗的患者,采用标准化的tmz联合放化疗及辅助化疗方案(stupp方案);放疗和tmz均失败后,采用临床试验性治疗,即剂量-强度tmz疗法、靶向分子抑制剂疗法、抗血管生成疗法、基因疗法、免疫疗法和脑内注射靶向免疫毒素等;不适合进行临床试验治疗或没有条件、途径接受临床试验治疗者,可采用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或贝伐珠单抗联合另外第二种药物(如依立替康)。已放疗但仍进展的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选用pcv方案或tmz;1p/19q位点缺失的少突细胞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比较明显,提示此类患者治疗之前应明确1p/19q位点的缺失情况。不推荐卡氯芥为首选化疗方案。骨髓储备功能差或者对化疗耐受性差的患者,选择高精度放疗(如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或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
 

强烈推荐复查临床基本情况,包括全身情况、认知和精神心理状况、神经系统体征及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及影像学复查。建议多领域专家参与,包括神经外科学、放疗和化疗、神经病学、影像学、精神心理学、护理学与康复治疗学等。评估肿瘤的控制情况首选mri平扫(t1、t2(flair)、dwi)及t1增强扫描,除非有禁忌(i级证据)。


目前无高级别证据来确定随访的时间及间隔。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常规随访间隔为1~3个月;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为3~6个月。应根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切除程度和肿瘤残余情况、是否出现新症状、是否参加了临床试验、依从性和健康状态来个体化确定随访间隔。


九、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的康复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是恶性肿瘤,但早期发现并经临床处理的患者,也可回归家庭,延长寿命。康复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所致中枢神经受损引起的功能障碍,建议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功能评定手段、量表与技术进行评定。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所致中枢神经受损引起的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的方法为个体化方案的综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抗痉挛治疗、康复护理、营养支持、娱乐治疗、镇痛、心理治疗和中国传统医学治疗,并可配合相关的药物治疗等。

返回>>>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网 版权所有@2008 All Right Reserved。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主办
地址:杭州市庆春路79号(310003)        Email:zhejiangyszk@163.com
建议浏览器IE6.0+ 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