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ting教授就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及特点作了简要介绍。临床上血小板活化的过程包括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及血小板血栓形成。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分三类:1 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静脉用),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非巴肽; 2 adp受体拮抗剂(口服):氯吡格雷,普拉格雷,ticagrelor 3 adp受体拮抗剂(静脉用):cangrelor。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用于介入治疗后30天死亡、心梗及急诊介入治疗的发生率均降低,但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研究显示出血合并心梗的一年死亡率较高,达28.9%,远远高于单纯出血(12.5%)及单纯心梗(8.6%)。因此,避免出血显得尤为重要。 henry 教授介绍,在美国,为减少出血并发症,只有在stemi及有较大血栓形成的患者中采用iibiiia受体拮抗剂。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中,最新研究发现,口服氯吡格雷600mg 2小时后血小板抑制程度与口服300mg 6小时的程度相似,故推荐既往未服用氯吡格雷患者行急诊pci前口服600mg。 普拉格雷在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心梗及脑卒中方面优于氯吡格雷(12.1% vs 9.9%),但其出血风险较氯吡格雷高,更适合用于既往无脑血管事件,年龄小于75岁,体重大于60公斤患者。ticagrelor降低主要终点事件能力优于氯吡格雷,其程度与普拉格雷相似(11.7% vs 9,8%),但出血风险与氯吡格雷类似。cangrelor是新上市的静脉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优点在于起效快,代谢快,半衰期3-6分钟,类似普通肝素,因此出血风险较少。临床研究发现,cangrelor用于介入治疗效果优于氯吡格雷,终点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显著降低(4.7% vs 5.9%), 有取代iibiiia受体拮抗剂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