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在线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显示,急性感染性胃肠炎患者以后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风险增加。
据估计,功能性消化不良在西方累及20%~25%的人群,急性感染性胃肠炎被认为是可能的触发因素。尽管有上述结果,但是目前还不清楚一些干预措施是否会有作用。
来自美国海军医学研究中心的brian l. pike博士和同事分析了9项已发表的,累计5755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感染性胃肠炎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率为9.7%,相比之下非暴露人群这一比例为3.6%(汇总比值比2.18)。校正年龄及性别差异后,上述差异仍存在。
军队人群汇总风险估计值(比值比1.84)稍低于非军队人群(比值比3.10),并且在观察期长达12个月的研究中,风险估计值(4.72)比观察期更长的研究(1.97)大一倍多。女性比值比(2.12)也高于男性(1.97)。
根据这项分析的结果,近12%罹患感染性胃肠炎的个体以后会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依据这个比例来看,美国每年估计发生的近5千万例食源性疾病会造成约6百万例功能性消化不良。”
“确定真正的感染后功能性消化不良估计值需要优化的、更为精确的定义和可区分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共病以及有时候症状相似病症的诊断方法。”研究者说。
“迄今,任何紧急治疗干预(抗生素,抗炎,止吐等)对急性胃肠炎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比利时勒芬大学jan tack博士表示,“对于感染后肠道易激惹的相关症状,抗生素或类固醇的应用尚未获得成功。病理生理研究以及治疗研究都会在未开的研究中卓有成效。”
感染后消化不良的两个标志性特征是胃容受性受损和体重下降。在这些患者中,以往研究显示丁螺环酮(对胃容受性受损)和米氮平(对体重下降)治疗有效。
爱尔兰科克大学eamonn quigley博士最后补充道,“我认为,这些观察结果为功能紊乱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最佳证据。胃肠炎可导致风险人群出现全消化道症状,医师应经常询问此类患者有无胃肠炎既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