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新药前沿
药物治疗
关键字:
搜索栏目:
 首页 >> 合理用药 >> 药物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治疗切入点
作者: 时间:2010-02-03 点击:866 来源:中国医药报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20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该病累及器官多、临床表现复杂,虽然治疗手段不断改善,但病死率并无明显降低。笔者临床发现,中医药治疗SLE在减轻症状,减少免疫抑制药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只有掌握好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互补,真正发挥出上述优势。 <P>  切入点1:感染</P> <P>  大量文献显示,因SLE这一疾病本身引发的死亡已逐渐减少,30%~50%的患者实际上是死于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甚至已经成为SLE患者死亡的第一因素。近十年来广谱抗感染药的应用已接近顶峰,感染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控制,这值得认真反思,寻找应对之道。</P> <P>  SLE合并重症感染往往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病毒、真菌、机会菌等混合感染的出现,以及一些内源性炎症介质引起的毒血症,并不受抗感染药治疗的影响。细菌被杀灭了,但病情却持续恶化,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组织器官重创,这在危重SLE患者抢救时并不少见。</P> <P>  对于此类患者,除尽早明确病原性质,采用敏感抗感染药治疗外,给予清热解毒、泻三焦之火的中药是不错的选择。中药的介入,可菌毒并治,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时清除内源性炎症介质。此时应用中药要避免一味攻伐,应扶正与祛邪兼顾,这样才能纠正被破坏的炎性/抗炎因子平衡。</P> <P>  同时,多种抗感染药联合治疗后常常会出现湿浊内阻、胃气衰败之象,表现出食之无味、呕恶不断、腹泻频频、舌苔厚腻的症状。以健脾化湿、行气和胃立法,采用参苓白术散、三仁汤、平胃散加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述症状,增加食欲,提高机体免疫力。</P> <P>  切入点2:肝脏损害</P> <P>  SLE常常合并肝脏损害。除疾病本身外,药物治疗过程,以及既往乙肝病毒(HBV)感染史,均是引起SLE患者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现肝脏损害,往往需要减少甚至停用SLE治疗药物,这对治疗十分不利。</P> <P>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即使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性,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也应在治疗前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故对SLE患者的肝脏损害,在治疗前须鉴别是由疾病本身引起的,还是由药物或病毒所致。也只有明确了肝脏损害的原因,中药的降酶护肝治疗才能发挥作用。</P> <P>  中医药护肝研究已进行多年,已成为我国护肝治疗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其治疗主要依据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等肝脏生化指标的高低进行。一般来说,ALT、AST在100单位/毫升以下,可辨证应用清肝、解毒、利胆、行气的复方中药;在200&nbsp;单位/毫升以上,常需静脉给予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甜素等,以迅速改善生化指标;在静脉用药后,要避免反跳,以辨病结合辨证治疗,平稳过渡肝损期。</P> <P>  切入点3:月经失调</P> <P>  SLE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一些研究认为,SLE患者易出现月经不调或卵巢早衰,其原因可能与体内存在器官特异性抗体、器官非特异性抗体,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关。随着近年来SLE预后的明显改善,人们更加关注育龄期女性的月经及生育问题,这正是中医治疗的切入点。</P> <P>  在SLE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月经周期、经量多少的变化规律,辨证应用中药四物汤、逍遥散,按月经周期规律调理肝肾,改善卵巢功能。一旦SLE活动指数静止,临床症状消失,自身抗体水平持续低滴度,月经规律,育龄SLE女性患者还是可以受孕的。</P> <P>  切入点4:血管炎与血栓</P> <P>  SLE无论轻重,均存在中医所说的瘀证。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可见“无形之瘀”,如显微镜下的微血管病变;在临床上,也常见“有形之瘀”,如皮肤网状青斑、各种类型的红斑、紫癜、出血、疼痛,以及血管栓塞所致的肢体肿胀、闭经、舌质瘀点等等。这些无形与有形之瘀的病理基础是血栓形成、出血,以及坏死性血管炎。SLE治疗的基础药物糖皮质激素会加重血瘀证,甚至并发股骨头坏死、深浅静脉栓塞、眼底病变等。</P> <P>  因此,活血化瘀、通其血脉的中药治疗应贯穿SLE治疗的始终。实践表明,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SLE,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较低。即使少数患者CT表现有股骨头坏死早期影像改变,也不要放弃养血活血、行瘀通络的中医治法。笔者近期应用《医林改错》中的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SLE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效果优于单独补钙、防止骨钙流失及抗凝治疗。</P>
返回>>>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网 版权所有@2008 All Right Reserved。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主办
地址:杭州市庆春路79号(310003)        Email:zhejiangyszk@163.com
建议浏览器IE6.0+ 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