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不少还是难治病、恶性病。在日前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上,有关专家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中医药及相关科技人员,广泛开展消化病的中医研究,从防到治、从医(护)到药,进行了文献整理、理论探讨、临床观察和方药实验等,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中医消化病学的初步形成,为防治消化病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功能与形态、机体与环境相结合的中医消化病研究的不足,已成为学科发展的瓶颈,相关研究需要加强。有关人士以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溃疡性结肠炎研究为例进行了介绍。
<P> 功能性消化不良</P>
<P>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P>
<P>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的张声生主任医师介绍,目前西医对该病主要采用促动力、抑酸、胃黏膜保护、HP根除、抗抑郁、心理干预等治疗方法,无法完全满足临床要求。相对而言,中医治疗FD有特色,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从1994年至今,在对FD的研究中发现,本病属脾虚气滞型者居多,多因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劳倦思虑、情志不畅等原因怫郁气机,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升降失司,进而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出现一系列症状。用健脾和胃、理气消胀等方法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P>
<P>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近来经计算机检索,收集了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FD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提供同类数据的试验进行Meta-分析,对于异质性较大的试验进行定性分析。该研究纳入文献292 篇,包括19817 例病人,其中样本量最大为410 例,最小的为15 例,平均68 例。结果发现,中医药干预在提高总体症状痊愈率、总有效率,以及改善腹胀、上腹痛、早饱三大主要症状方面与单纯西药或安慰剂干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P>
<P> 但上述研究也发现,中医药干预治疗FD的总体疗效虽优于单纯西药或安慰剂干预,但所纳入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相对较低,并且存在着发表偏倚的可能。张声生认为,进行中医药治疗FD的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是非常必要的。</P>
<P> 在疗效评价方面,目前主要是从临床疾病和证候学两方面评价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二者都是复合性、他评的疗效评价,主观性较强,临床难于把握。在复合型疗效评价中,有些条件符合,而另外一些条件不符合时如何评判往往无法界定。对此张声生建议,针对主要单项症状如上腹痛、餐后不适等,采用标尺法让患者自己独立判断,以期得到相对客观的结果;重视生活质量评价,全面考察FD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医疗的有效性,可采用普适性较好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把对精神心理的评估纳入疗效标准当中,包括汉密尔顿抑郁(HAMD)、焦虑量表(HAMA)和蒙哥马利量表(MADRS);进行中医治疗FD的中期、长期疗效评价。</P>
<P> 溃疡性结肠炎</P>
<P> 溃疡性结肠炎(UC) 是一种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复杂疾病,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本病病因未明,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具有较高的癌变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P>
<P>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的王新月副主任医师介绍,从典型UC患者的特点来看,本病符合中医“痢疾”“肠澼”的诊断。因患者一般表现有缓解期、发作期的不同,故分属“痢疾”中“休息痢”(慢性复发型) 和“久痢”(慢性持续型)。部分UC患者症状不典型或处于缓解期,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多,粪质清稀,应参照中医“泄泻”辨证论治。</P>
<P>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病是因饱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使温热积滞于肠道,致热毒壅滞、气机不畅、瘀血阻滞,最终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脂膜血络损伤,血败肉腐,壅滞成脓,内溃成疡。治疗上应扶正与祛邪兼顾,分别按肺脾两虚、脾虚湿盛、寒湿内停、脾肾阳虚、肝肾阴虚 、湿热壅盛、瘀血内阻、气机阻滞、热毒壅盛、积滞内阻辨证论治。</P>
<P> 王新月认为,中医药治疗UC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个体化治疗、辨证论治。中医药工作者就本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用药已比较明确。但相关研究也存在诊断标准不统一、研究设计科学性差、样本量不足、疗效评价欠规范等问题,需进行设计严格的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来支持中医临床治疗。</P></FOUNDER-CONTENT><INPUT style="DISPLAY: 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