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多年以来,大量临床研究对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CAD)的防治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新近《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DUAAL研究报告显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减少CAD患者短暂性心肌缺血发作(TMI),揭示了他汀类药物潜在的抗心肌缺血作用。</P>
<P> 他汀类药物抗缺血可能的机制</P>
<P>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指出,首个人工合成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不仅能强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而且相继在多个大型预后终点和替代终点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获益,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获益不仅来自于LDL-C的降低,也可能与其调脂作用之外的多效性密不可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汀类药物的潜在益处不断被发现。DUAAL研究的结果为他汀类药物在CAD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启示。</P>
<P> 胡大一教授指出,先前一些临床研究也显示阿托伐他汀能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脏缺血事件。而在DUAAL研究中,阿托伐他汀的抗缺血作用难以用罪犯血管的重塑以及LDL-C水平降低的程度来解释。虽然减少TMI的获益在这一研究中的氨氯地平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均被观察到,但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不同。</P>
<P> 据了解,在这项研究中,阿托伐他汀和氨氯地平组患者均能观察到TMI降低的获益,但二者对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作用存在差异,提示二者具有不同抗缺血作用机制:氨氯地平通过直接舒张血管发挥作用,而阿托伐他汀降低TMI可能与其强效降低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有关。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显著降低LDL-C和hs-CRP水平,减轻炎症,抑制氧化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调节冠状动脉血流紊乱,减少缺血事件发生进而保护心肌。</P>
<P> DUAAL研究带来更多思考</P>
<P> 胡大一指出,有证据显示,hs-ACS患者的CRP水平所代表的系统炎症状态对临床预后的不良影响大于再灌注治疗手段的临床获益。COURAGE研究曾经提示我们,PCI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症状的治疗手段,但并不能显著改善低危及病情稳定CAD患者的生存,药物干预潜在的病理状态比如冠状动脉的炎症、粥样硬化病变等更具价值。DUAAL研究的纳入标准中没有冠状动脉造影指标,或许会使部分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与微循环障碍患者一起被纳入研究。由于没有亚组分析的报告,只能推测这两类患者之间预后没有显著差异。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组与其他组比较没有更多地从LDL-C降低等方面获益,提示可能存在独立于冠状动脉狭窄改善之外的作用,比如微循环及内皮功能的改善或者血管炎症的减轻,或者上述机制同时存在。</P>
<P> hs-CRP并非导致TMI或心绞痛发生的直接原因,血管炎症、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失调可能同时参与了冠状动脉血流调节紊乱的发生并且导致TMI。胡大一说,包括ARMYDA在内的许多临床研究确实低估了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这些临床效应明显独立于LDL-C水平下降以外,例如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PCI术后心肌坏死和造影剂诱发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甚至能够有效减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活动。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血管炎症、氧化应激并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P>
<P> 同时,胡大一还指出,他汀类药物的分子结构各不相同,其药代动力学特性与多效性亦存在差异。基础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降低hs-CRP的作用较其他他汀类药物更显著,从而可更有效地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P>
<P> 专家总结说,DUAAL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抗缺血和抗心绞痛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减轻炎症、抑制氧化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冠状动脉血流紊乱有关。阿托伐他汀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能具有区别于其他他汀类药物的独特作用,不仅可降低胆固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呈现较强的抗炎作用,这可能是解释其有效抗缺血、减少TMI的原因之一。</P></FOUNDER-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