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align=left> 中国医学论坛报讯(记者刘畅)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曾溢滔院士领导下,历经30多年对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的临床血液学、分子病理学、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提出了基因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新思路,并通过系列研究显著降低了基因治疗诱发基因突变的危险。近日,相关研究项目获得了第八届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 </DIV>
<DIV align=left> 据课题组主要研究者之一任兆瑞教授介绍,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病,在我国南方发病率在1% 以上,部分地区高达10%,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 </DIV>
<DIV align=left> 研究人员根据β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机制,提出并采用降低β地中海贫血个体的α珠蛋白基因表达,同时增加β珠蛋白合成的途径来治疗该病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DIV>
<DIV align=left> 课题组成功构建了特异抑制α珠蛋白基因表达的shRNA等4类慢病毒载体,通过对β654小鼠(该小鼠携带中国人特有而常见的β654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表现为β地中海贫血症状——记者注)受精卵卵周隙注射,研制出稳定整合4种外源载体的β654小鼠家系,并系统地分析了β654小鼠及其后代的血液学、遗传学、病理学和表型变化,阐明了基因治疗后β654小鼠表型改变的分子机制是改善了α/β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平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和基因表达调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采用的试验系统使每一个细胞仅整合1~2个外源载体拷贝,显著降低了诱发基因突变的危险性。 </DIV>
<DIV align=left> 目前,该项目的学术思路和技术手段已被多家国外实验室和医院采用。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儿科研究所,应用本项目采用的小发夹RNA干扰α珠蛋白表达途径,以培养的小鼠β地贫红系细胞治疗β地中海贫血获得了理想的结果。</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