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yle="COLOR: blue" href="http://www.cmt.com.cn/Index/search/msg_key/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小肠淋巴管扩张症</A>(IL)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疾病,由瓦尔德曼(Waldmann)于1961年首次报告。该疾病是一种蛋白丢失性肠病,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
<P> 在IL患者中,由于各种原因致局部淋巴管狭窄,使得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管顶端扩张甚至破裂,富含蛋白质及淋巴细胞的淋巴液漏入肠腔或胸腹腔,在造成胸腹腔积液及乳糜泻的同时,还可造成低蛋白血症和低淋巴细胞血症。因而,低蛋白血症、浆膜腔积液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下降等是其临床特征。</P>
<P> </P>
<P><STRONG>发病机制</STRONG></P>
<P> 该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IL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有关。有报告称,一些调节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等在局部黏膜内表达改变可能与IL发病有关。</P>
<P> 继发性IL的发病年龄通常较原发性晚,常由其他原发病所导致,例如肝硬化、肿瘤、缩窄性心包炎、感染(如结核或丝虫病)、腹外伤或手术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另有报告称,神经母细胞瘤亦可继发IL。</P>
<P> </P>
<P><STRONG>临床表现</STRONG></P>
<P> IL患者可有慢性腹泻、腹痛、腹胀、肠梗阻、浮肿及电解质紊乱等临床表现,典型特征为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伴低蛋白血症。该低蛋白血症表现为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同时降低,球蛋白中以IgG下降最明显,故不同于肝、肾、皮肤相关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单纯性低白蛋白血症。</P>
<P> </P>
<P><STRONG>辅助检查手段</STRONG></P>
<P> 腹部CT可见小肠黏膜弥漫性水肿、增厚伴腹水,亦可通过随访其变化来观察疗效;腹部磁共振成像(MRI)可见肠系膜水肿,肠系膜血管及门静脉周围液体积聚征象,敏感度高于CT;放射性核素淋巴管造影或核素标记白蛋白显影,可帮助发现淋巴管的异常形态及找到淋巴液渗漏部位,方便手术定位;小肠镜可发现肠黏膜水肿肥厚,绒毛形态改变伴大小不一的结节,组织活检病理可见黏膜下层及固有层明显扩张的淋巴管,有报告称在检查前给与患者高脂饮食有助于发现典型病变;电子胶囊内镜因其方便、痛苦小等优点,亦可用来协助该疾病的诊断。</P>
<P> </P>
<P><STRONG>诊断</STRONG></P>
<P> IL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低淋巴细胞血症、低蛋白血症和内镜下特征性表现,确诊有赖于肠黏膜活检病理结果。</P>
<P> </P>
<P><STRONG>治疗</STRONG></P>
<P> 原发性IL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饮食治疗为主,可采用低脂饮食,亦可选用中链甘油三酯(MCT),因其通过门静脉吸收,无须经过淋巴管,故不会引起淋巴管负荷增大。</P>
<P> 若饮食疗法效果欠佳,国外有学者报告可给予奥曲肽治疗,该药通过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及淋巴液的吸收而发挥作用。</P>
<P> 此外,还可辅以补充白蛋白、利尿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处理,抗纤溶及皮质激素治疗在国外亦有报告。外科治疗可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病变局限者还可行局部肠段切除。对于继发性IL,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并辅以对症处理。</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