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A style="COLOR: blue" href="http://www.cmt.com.cn/Index/search/msg_key/饮用水">饮用水</A><A style="COLOR: blue" href="http://www.cmt.com.cn/Index/search/msg_key/砷">砷</A>暴露与<A style="COLOR: blue" href="http://www.cmt.com.cn/Index/search/msg_key/心血管">心血管</A>死亡率有相关性,并且在吸烟者中尤为显著。论文于2011年5月5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
<P> 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1746例孟加拉受试者,并于2000年测定了受试者尿液和饮用井水中的砷含量。平均随访时间为6.6年。主要转归指标为心血管死亡。</P>
<P> 结果显示,共有198例受试者死于循环系统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43%。在饮用水砷含量<12.0 µg/L的人群中,心血管死亡率为214.3/10万人年;在饮用水砷含量≥12.0 µg/L的人群中死亡率为271.1/10万人年。基线井水砷暴露与缺血性心脏病和其他心脏病所致的死亡率间呈剂量-反应关系。</P>
<P> 对年龄、性别、吸烟状况、教育水平、体质指数(BMI)和至基线尿液砷浓度改变等潜在混淆因素进行校正之后,井水砷浓度每升高一个四分位区间(0.1~12.0、12.1~62.0、62.1~148.0和148.1~864.0 µg/L)的风险比分别为1.00(参考)、1.22(0.65~2.32)、1.35(0.71~2.57)和1.92(1.07~3.43)(趋势P=0.0019)。以基线尿液砷总含量为暴露变量时可观察到类似的相关性。</P>
<P> 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其他心脏病所致的死亡率,相关数据提示砷暴露和吸烟具有显著的协同交互作用。中度砷暴露(井水砷浓度中间三分位25.3~114.0 µg/L,平均63.5 µg/L)与吸烟对心脏病死亡率的联合作用风险比大于二者的单独效应风险比之和(交互作用相对超额风险1.56;P=0.010)。</P>
<P> <STRONG>述评</STRONG>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史密斯(Smith)教授:</P>
<P> 砷对健康的影响强于其他毒性物质。饮用水中无机砷的摄入可引发皮肤癌、膀胱癌、肺癌、肝癌和肾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砷还可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对生殖转归和儿童发育的不良影响亦有所报道。心血管疾病和饮用水中砷的首个相关性证据来自于1980年智利的一项报告。其后于台湾进行的系列研究发现,饮用水中砷与心血管死亡率升高相关。2007年,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包括QT间期延长在内的心脏病症状与饮用水中砷相关。2008年,智利一项为期50年的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与饮用水中砷相关。</P>
<P> 此项研究为砷可升高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增添了新的重要证据。该研究首次应用尿液砷浓度作为生物标志物确认了砷暴露,并且首次发现吸烟与砷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虽然与膀胱癌和肺癌等转归相关性相比该研究所示的估计相对危险度较低,但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最常见死亡原因,因此相对危险度轻度升高即意味着极大量超额死亡病例。</P>
<P> 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明确早期砷暴露的影响以及引发砷高毒性的相关机制。由于全球范围内均存在地下水砷暴露,因此其为一项值得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议题。砷导致的健康风险远高于其他已知的环境暴露,每10人中就有1人因水中高浓度砷而死亡。</P>
<P> 被砷所污染的水无色无味,并且煮沸仅能使其中的砷进一步浓缩。因此在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全球各个地区,临床医生均应询问患者的饮用水来源。如果饮用水来自于水井,则应继续询问是否对其进行了砷检测。如果未进行检测,则应督促患者对其加以测定。当砷所致疾病得出诊断之后再对砷暴露加以确认已为时过晚,原因在于其中大多数为致命性疾病。</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