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为主题的中国工程院第15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指出,防治结合是慢性病控制的最有效方式,预防是上游,与慢病做斗争是要使老百姓不得病和少得病,那就一定要在上游预防,但总是还会有人生病,要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孔灵芝说,慢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除病人本身的年龄、性别、生理学特征、个体生活方式因素外,还受很多条件影响,包括社会因素,生活条件、工作环境、教育、医疗服务、供水、卫生状况等等,人们最关心的关于pm2.5对疾病的影响,有多个研究显示空气污染与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如,在交通引起的空气污染的环境长期暴露,可使患糖尿病风险增加,不吸烟和坚持运动者尤为易感。因此,环境污染的治理在慢病防治中很重要。
孔灵芝介绍说,健康不仅仅是医疗事物,更是社会事物,它反映了自然、社会和环境条件的优劣,保护健康是多部门的责任。2010年who认为:人群健康是实现社会目标的一项关键指标,健康超越了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限制。2011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100多个全球顶级慢病专家给联合国慢病峰会建议,提出慢病防治的5个优先领域是领导部门、预防、治疗、国际合作、监测与评价。2011年的峰会通过了联大的政治宣言,慢病既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在慢病防治中,各国政府要承担首要责任,社会各部门都必须做出努力,将卫生融入各部门政策和政府举措中,要创造公平的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个人、家庭和社区对健康做出贡献。who提出了5个优先采取的行动是:进行人群的基本药物和技术干预,控烟、减盐、改善膳食和增加身体活动、减少有害饮酒。今年的5月份的世界卫生大会将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30到70岁的人口,高血压、高盐饮食、吸烟和低运动量这四种慢性病因素要降低25%,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性疾病的标化死亡率要下降25%。
孔灵芝说,我国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制度主要包括两大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两大保障体系:医疗保障和药品功能保障体系。防治结合是慢性病控制的最有效方式,预防是上游,跟慢病做斗争是要使老百姓不得病和少得病,那就一定要在上游预防,但总是还会有人生病,要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