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11日美国心律学会(hrs)第34届年会在美丽的海拔“一英里高”城市丹佛盛大召开。会上公布了多项心律失常领域最新临床试验结果,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在大会“科学、发现、创新——纪念过去,塑造未来”的主题下交流讨论,碰撞思想火花。
本报特邀亲临现场的国内专家带来此次盛会的最新热点内容,以飨读者。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pinnacle研究敲响房颤抗凝治疗的警钟
尽管指南明确指出,对于有栓塞事件风险的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均应给予正规的抗凝治疗,但在实际医疗实践中,房颤患者抗凝药的应用情况并不乐观,这直接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来自旧金山的徐(hsu)博士在此次会议上报告了源于美国国家心血管数据注册库(ncdr)的分析结果。2008~2012年期间,有超过62000名chads2评分> 2的房颤患者信息被收入该系统,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占75%,持续性房颤患者占25%。这些具有中等栓塞风险患者分别在教学或私立医院接受治疗。
研究者分析发现,心血管医生更愿意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处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口服抗凝药(华法林、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实际使用比例比预计值低了2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同持续性房颤患者相比,接受口服抗凝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风险比(rr)为0.74;而接受抗血小板药治疗则使该风险比增至1.79;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既无口服抗凝药也无抗血小板药治疗,风险比为1.20。
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意义不同,这一注册研究真实地反映了在“循证医学”时代下实际医疗实践与指南推荐的脱节,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尚有大量具有抗凝指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没有按指南要求接受正规的口服抗凝药治疗,亟需寻找对策以改善这部分人群的总体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