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新药前沿
药物治疗
关键字:
搜索栏目:
 首页 >> 合理用药 >> 不良反应
EMA最终回应吡格列酮事件
作者: 时间:2011-08-08 点击:655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网
 <A style="COLOR: blue" href="http://www.cmt.com.cn/Index/search/msg_key/吡格列酮">吡格列酮</A>增大<A style="COLOR: blue" href="http://www.cmt.com.cn/Index/search/msg_key/膀胱癌">膀胱癌</A>风险事件自今年6月引发关注以来,率先暂停销售该药的法、德两国所处的欧洲地区药品管理机构——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却迟迟未对此作出最终回应。7月21日,EMA发表公告,公布了其所辖的欧洲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对含吡格列酮成分的抗糖尿病药物与膀胱癌风险的相关评估结果,同时为医患双方提供了减小该药致癌风险的具体措施。《循环周刊》记者还就此采访了国内专家。 <P>  <SPAN style="FONT-SIZE: 16px"><STRONG>结论&nbsp;吡格列酮轻度增大膀胱癌风险,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尤甚</STRONG></SPAN></P> <P>  CHMP评估了目前所有有关吡格列酮与膀胱癌发病的数据(包括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自发报告病例),得出以下结论。</P> <P>  ●&nbsp;不同来源证据显示,吡格列酮轻度增大膀胱癌风险。近期公布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凯泽永久健康研究中心北加州(KPNC)糖尿病登记处开展的群组研究、法国全国职工疾病保险金管理机构(CNAMTs)群组研究和GPRD&nbsp;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经吡格列酮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膀胱癌风险轻度增大(相对风险1.12~1.33),尤其是长期治疗或使用最大累计剂量者。</P> <P>  ●&nbsp;一项针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吡格列酮和非吡格列酮使用者膀胱癌发病率分别为0.15%(19/12506)和0.07%(7/10212)。不除外短期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发生膀胱癌的风险。</P> <P>  <SPAN style="FONT-SIZE: 16px"><STRONG>立场&nbsp;吡格列酮获益大于风险,患者选择与治疗后监测是关键</STRONG></SPAN></P> <P>  CHMP参考了其糖尿病科学咨询组(SAG)的建议,得出以下结论,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吡格列酮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使用者的膀胱癌发病类型、进展情况和严重性。</P> <P>  ●&nbsp;某些糖尿病患者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使用吡格列酮治疗效果较好。</P> <P>  ●&nbsp;进一步限制吡格列酮的当前适应证是不可能的。相反,建议处方者慎重选择患者,并监测其治疗反应。</P> <P>  ●&nbsp;对于使用吡格列酮有效的患者,CHMP认为其获益大于风险。</P> <P>  ●&nbsp;CHMP已要求上市授权持有人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侧重于更明确的膀胱癌危险因素,尤其是危险期以及年龄相关性危险,以便提供更多理论基础,从而尽可能减少使用吡格列酮产生的风险。</P> <P>  <SPAN style="FONT-SIZE: 16px"><STRONG>措施&nbsp;医师慎重处方、定期监测,患者及时报告、接受评估</STRONG></SPAN></P> <P>  EMA公告的核心在于为医患双方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具体如下。</P> <P>  ●&nbsp;对治疗产生恰当反应的患者在使用吡格列酮后,其用药获益大于风险,但处方者仍须采取某些措施来减小膀胱癌风险。</P> <P>  ●&nbsp;对于现有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或存在不明原因肉眼血尿患者,不应处方吡格列酮。</P> <P>  ●&nbsp;对于新处方或当前使用吡格列酮的患者,处方者应在治疗3~6个月后评估疗效。对于无法从治疗中充分获益的患者,应停药。处方者在此后的定期随访中应确保患者用药获益持续存在。</P> <P>  ●&nbsp;在处方吡格列酮之前,处方者应考虑患者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状态以及某些化学物质或治疗暴露情况)。</P> <P>  ●老年患者因膀胱癌风险较大,所以应从最小可能剂量开始使用吡格列酮,心衰患者也一样。</P> <P>  ●&nbsp;处方者应根据更新的处方信息来使用含有吡格列酮成分的药物。</P> <P>  ●&nbsp;一旦出现血尿或其他膀胱症状(如尿急或尿痛),患者应立即告知医生。</P> <P>  ●&nbsp;当前服用吡格列酮的患者应在下一次预约就诊时接受医生的治疗评估。患者有任何问题应向医生咨询。</P> <P>  上述建议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6月15日发表的公告内容相似(详见6月23日C6版)。截至发稿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尚未对吡格列酮事件予以正式回应。&nbsp;</P> <P>  <SPAN style="FONT-SIZE: 16px"><STRONG>定论为时尚早</STRONG></SPAN></P> <P>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nbsp; 苏本利教授</P> <P>  吡格列酮增大膀胱癌风险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临床前研究和PROactive研究结果已经有所提示,近期发表的数项研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进一步证据,但这些研究主要为回顾性或观察性,缺乏真正的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此外,肿瘤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访4年(法国研究)或10年(美国研究)并不一定能完全揭示肿瘤发病率的差异,加之肿瘤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虽然法国和美国研究均校正了年龄这一混杂因素,但其能否完全排除年龄造成的影响还未尝可知。由此可见,目前得出最终结论还为时尚早。</P> <P>  <STRONG>生活方式干预更应强调</STRONG></P> <P>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FDA和EMA暂时肯定了吡格列酮与膀胱癌风险轻度增大有关,但并未像法国和德国那样直接暂停药物销售,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指导医患双方如何减小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这种处理方式相对合理,保留了通过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治疗途径,尤其对于已服用吡格列酮且获得非常理想代谢控制的患者。目前有关吡格列酮增大膀胱癌风险的机制亟待提出合理的假设。然而,临床医生应谨记,并非所有的胰岛素抵抗均需依靠药物,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或代谢手术使体重减轻同样能发挥作用,并且这样做更针对胰岛素抵抗的产生机制,有益之处更超越了胰岛素抵抗,同时避免了药物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干预所形成的记忆效应或许就是早先所观察到的“代谢记忆效应”,最终为患者带来长期益处。<SPAN style="DISPLAY: none">&nbsp;</SPAN></P><BR><BR>
返回>>>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网 版权所有@2008 All Right Reserved。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主办
地址:杭州市庆春路79号(310003)        Email:zhejiangyszk@163.com
建议浏览器IE6.0+ 分辨率:1024*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