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英国学者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除外各项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常规因素后,既往应用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治疗会升高出血性卒中死亡率,但并不升高缺血性卒中死亡率。上述治疗导致预后不良的原因和用药选择有待进一步探讨。该研究结果2012年2月10日在线发表于《心脏》(Heart)杂志。 <BR><BR> 研究者在5年多时间内(2004-2008)于一家大型大学医院收集3308例急性卒中患者(包括初发卒中和再发卒中、86%为缺血性卒中)。校正年龄、性别、病前Rankin评分和卒中类型后,评估了卒中后7天、30天、60天、90天和1年的死亡率。 <BR><BR> 结果表明,缺血性卒中1年死亡率为35.2%(999例)、出血性卒中1年死亡率为48.3%(227例)。经校正后统计发现,与既往未用药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应用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各时间点死亡率并未升高。但对于出血性卒中,既往服药者各时间点死亡率均较未用药者要高。 <BR><BR> 与未用药者相比,在各时间点应用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的患者出血性卒中死亡率比值比(95%CI)分别为:7天为1.31 (0.64~.68)对2.91(1.23~6.89)、30天为2.36(1.18~4.71)对2.37(1.00~5.61)、60天为2.81(1.10~4.29)对2.86(1.20~6.84)、90天为2.56 (1.27~5.13)对2.82(1.16~6.86)、1年为1.67(0.89~3.12)对2.44(1.06~5.62)。 <BR><BR> 链接: <A href="http://heart.bmj.com/content/early/2012/02/09/heartjnl-2011-301076.short?rss=1"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Prior antiplatelet or anticoagulant therapy and mortality in stroke</FONT></A><BR><B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