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1>病历摘要</FONT>
<P><FONT size=1> 患者女性,60岁,因“发热4天,咳嗽、气喘1天”入院。</FONT></P>
<P><FONT size=1> 既往史 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口服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血糖控制可;高血压病史10年,口服缬沙坦治疗,血压控制尚可。</FONT></P>
<P><FONT size=1> 现病史 患者2010年7月中旬发现肝功能轻度异常,按医嘱口服硫普罗宁(0.2 g,tid),同服降糖、降压药,期间出现不明原因乏力,但坚持服药约20天。8月6日,患者服硫普罗宁后十几分钟突发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9.3 ℃,伴全身酸痛,无咳嗽、咯痰、气喘等。外院考虑上呼吸道感染,予头孢呋辛、美扑伪麻片治疗2天,降糖降压治疗不变,全身酸痛症状好转,但体温仍未至正常范围。7-9日,患者断续不规律服用硫普罗宁,每次服药后十几分钟均出现畏寒、发热,外院先后予阿奇霉素、莫西沙星等,同时予地塞米松,症状无好转。9日病情加重,体温达40 ℃,渐出现干咳、活动后气喘、端坐呼吸。10日,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0×109/L,中性粒细胞0.81。胸片示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两侧少量胸腔积液,肺水肿(图1)。予非格司亭300 μg皮下注射,急诊入院。</FONT></P>
<P><FONT size=1> 入院查体 体温39.4 ℃,脉搏108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55/78 mmHg。神清,精神萎靡,端坐呼吸,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及少量喘鸣音。</FONT></P>
<P><FONT size=1> 辅助检查 (见表1)</FONT></P>
<P><FONT size=1> 入院诊断 肺部感染,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FONT></P>
<P><FONT size=1> 诊疗经过 入院后先后予阿奇霉素、莫西沙星、螺内酯、呋塞米、氨茶碱及降糖、降压等治疗,患者自行停用硫普罗宁。入院第2天,患者体温正常,干咳、气喘等渐消失,于14日出院,出院前未复查胸片。16日患者再服硫普罗宁0.2 g,十几分钟后出现畏寒、发热,体温达39.5 ℃,无其他不适。再次就诊,患者将此情况告知医生,医嘱停硫普罗宁,予退热对症处理。4小时后患者体温正常。随访近1年,患者未再服用硫普罗宁,也未再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FONT></P>
<P><FONT size=1> 讨论</FONT></P>
<P><FONT size=1> 硫普罗宁是一种新型含游离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能减轻氧自由基对肝细胞膜的破坏,加速自由基清除,提高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改善肝细胞结构和功能,并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乙醇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的治疗。在使用注射用硫普罗宁治疗肝功能损害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也有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说明书提示口服该药可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偶见皮肤瘙痒、皮疹、皮肤发红等过敏反应,长期大量服用罕见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FONT></P>
<P><FONT size=1> 本患者在服用硫普罗宁约20天后出现畏寒、发热,始终以“肺部感染”为诊断,换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出现肺水肿及胸腔积液。以“肺部感染”收入我院后同样予抗感染治疗,期间患者自行停用硫普罗宁,其症状逐渐好转出院。出院后再次服用该药物,畏寒、发热症状再次出现,停用并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由此明确高热、肺水肿及胸腔积液系由硫普罗宁所致。</FONT></P>
<P><FONT size=1> 回溯患者病史,无明显咳嗽、咯痰,红细胞沉降率正常,不符合肺部感染表现,血培养及痰培养结果也均不支持该诊断,血支原体抗体阳性只能说明患者既往感染过支原体。X线胸片虽提示存在肺部炎症,但CT检查显示肺部炎症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肺水肿。尽管如此,患者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肺部感染”,均未被详细问及用药史,最终经患者自己无意识的“再激发试验”而明确诊断。</FONT></P>
<P><FONT size=1> 本例提示了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的重要性。检索PubMed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尚未见口服硫普罗宁致高热、肺水肿及胸腔积液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对此,临床医师应予警惕。</FON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