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某些药物可通过降低循环血容量或增加外周血量或影响交感神经活性而继发体位性低血压。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并不少见,在老年病人尤为常见,但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此提示,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应重视并预防药物可能导致的继发性低血压反应。
<br> ■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br> 体位性低血压的定义为,在3分钟的站立中收缩压降低至少2.67千帕,或舒张压降低至少1.33千帕。病人伴随血压降低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头晕、全身衰弱、视觉障碍、头昏、眩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头颈部疼痛或不适、跌倒及其他脑灌注降低的症状等,通常在患者从平卧位改为站立体位后30~60秒钟内出现,偶在数分钟内出现。一般持续短暂时间后消失,亦可迅速发展为晕厥。一些有严重的冠状动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可在头晕或晕厥发生前出现心绞痛。老年患者多因跌跤而引起伤害,应引起重视。
<br> ■可能诱导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
<br> 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报道较多的是多巴胺类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或高催乳素血症(多巴胺激动剂)。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也可造成体位性低血压,最常见的是丙米嗪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也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最常见的是利尿剂、钙拮抗剂或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另外,麻醉剂、镇静剂、硝酸盐类药物以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竹林胺等也可诱导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br> ■预防和治疗
<br> 服用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时,尤其是老年病人,应警惕发生药源性低血压反应。病人用药后应注意休息,尤其在注射给药以后,应平卧休息片刻,然后分步缓慢起床,首先在床沿坐几分钟,腿悬在床边片刻,待稳定后再扶床边茶几、拐杖等物慢慢站起。在体位改变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心率、血压、面色、皮肤潮湿度,警惕有无脑供血不足的表现。用药期间,应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有关药物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及防治,采用措施,提高患者对体位改变的耐受力。与诱发或加重体位性低血压有关的常见因素有体位突然改变、摄入食物过多、环境温度过高、洗热水澡、用力排便或排尿、饮酒等。因此,患者应避免过度用力,如抬重物等,因可增加胸腔压力而影响静脉回流;患者应避免直接日晒或睡眠时用电热毯等,避免因为饮浓茶、饮酒、热水浴而引起静脉扩张,病人必须准备好浴垫、椅子,以防意外发生;弯腰后突然站起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病人应尽量减少弯腰的程度,进餐后两小时以内,尤其在早餐后,更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故进餐后最好坐或躺一会儿,避免进行过度活动;特别告诫病人一旦出现眩晕、视力障碍,应立即坐下或躺下,防止发生意外伤害。对于发生严重的药源性低血压反应者,须及时减量或停药,必要时给予适当药物治疗,并保持循环血量和心输出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