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4>(翻译稿)</FONT></P>
<P><FONT size=4> <I></I> <I></I> 最新资料显示:含有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药物比氟康唑、棘球白素具有更高的肝损伤危险。<BR><I></I> <I></I> <I></I> 台湾的研究者收集了1989~2009年间的39例随机控制试验数据并进行了meta分析,系统的比较了新的抗真菌剂药物的肝毒性和其他副作用。该资料包括近9000名真菌感染或持续白细胞减少发热症的患者。<BR><I></I> <I></I> <I></I> 根据3月22日在抗微生物剂和化学治疗上的在线报道,由于治疗引起副作用的多种危害因素比较高的是伊曲康唑(18.8%),两性霉素B(13.4%),伏立康唑(9.5%),而比较低的是卡泊芬净(3.8%),米卡芬净(3.6%),氟康唑(2.2%)。<BR><I></I> <I></I> <I></I> 不中止治疗引起肝酶升高的抗真菌剂中危险因素比较高的是伏立康唑(19.7%),伊曲康唑(17.4%),危险因素比较低的是阿尼芬净(2.0%),米卡芬净(3.0%),卡泊芬净(7.0%)。<BR><I></I> <I></I> <I></I> “这个研究对患者和临床医生来说是个安慰,棘球白素和氟康唑具有较低的肝毒性”台湾大学的研究者王教授说,他非常惊奇伏立康唑具有较高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毒性,而一些相对比较新的抗真菌剂,在他的研究中未有突出表现。<BR><I></I></FONT> <I></I> <I></I>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