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是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类突破性药物,对缓解病情,实现停药具有良好的作用,但很多医生和患者对该类药物的使用常很顾忌,担心它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为此表示,国际上已经有大型研究表明,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没有导致癌症增加等严重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应该早期规范和积极地使用。
<P> 目前我国约有500万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年女性居多。若没有及时接受规范治疗,5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在患病两年后因关节严重变形而导致残疾;3年后有7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传统的抗风湿治疗药物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僵硬和关节肿胀,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断疾病进程,即便是疼痛和肿胀得到缓解,骨破坏仍在进行。因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的不仅仅是控制疾病症状,更重要的是能够阻止骨破坏,阻止关节结构性损害而造成的残疾。曾小峰教授指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已进入生物制剂时代,患者若早期使用生物制剂可阻止关节破坏的进程,降低疾病致残率。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变局部会产生较多的炎症因子,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炎症因子就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它能引发关节滑膜炎、活化破骨细胞造成骨破坏和关节畸形。生物制剂充分发挥其“生物靶向”、“定点清除”的优势,特异性地结合人体内多余的TNF,从而阻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和骨破坏病程。</P>
<P> 据曾小峰教授介绍,我国目前已有两种生物制剂应用于临床,一种是人源化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类药物(依那西普),另一种是含1/4鼠蛋白成分的人鼠嵌合型单抗类药物(英夫利西单抗),这两种生物制剂都能有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大量临床结果显示,使用生物制剂能够快速有效控制症状,骨质破坏能被明显抑制,防止关节进一步损害,避免了畸形和残疾的加重,提高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能力。然而很多患者对于生物制剂不了解,因此对使用生物制剂仍然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有些患者担心因生物制剂诱发肿瘤而拒绝接受使用。曾小峰教授说,200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会议上公布的针对TNF拮抗剂是否会增加癌症发生率的大型研究数据显示,包括血液肿瘤(如淋巴瘤)、皮肤癌和其他实体瘤在内,使用TNF拮抗剂的患者与使用传统药物的患者,在肿瘤发生率上没有明显差别。也就是说,使用TNF拮抗剂不会增加癌症的发生率。虽然有报道说生物制剂会诱发结核,但是法国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发现,使用人源化生物制剂,并不会增加结核的发病率,试验甚至发现结核发病率比普通人群发病率还要低。但曾小峰指出,有结核活动者还是应慎重使用。</P>
<P> 目前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患者往往将生物制剂作为一个临时应急手段,在关节特别疼痛的时候才使用,不疼了就停用。曾小峰教授说,过早停药会使刚得到的治疗效果不能巩固,造成疾病反复和前期治疗费用的浪费。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调只有长期规范使用,才能真正抑制关节破坏。欧洲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建议生物制剂在取得临床缓解并维持6个月后,可以减量甚至停药。多年临床研究也表明,患者在进行足量规范治疗后,甚至能达到长期停药而病情维持缓解的状态。</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