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计生科教工作进展情况 | 作者:国家卫生和计生委 时间:2014-08-11 点击:535 来源:国家卫生和计生委 | 近年来,卫生计生系统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医学科技和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为推进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科技重大专项是为实现国家目标,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共部署16个科技重大专项,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总后卫生部共同牵头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新药专项)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传染病专项)两个专项。自2008年启动实施以来专项工作进展顺利,有力推进了我国的医学科研工作。 第一,突出需求导向,为服务医改和保障民生提供支撑。首先新药研发取得显著成果。针对重大疾病,研制出一批质优价廉的新药,共获新药证书82件,临床批件118件,在部分领域打破国外药物市场垄断或填补国内空白。仅盐酸埃克替尼、丁苯酞注射液等17个创新或技术改造品种,治疗患者已超过3500万人,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支持超过15.3%的国家基本药物进行技术改造,有效提高药物品质并降低生产成本,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供了保障。二是重大传染病防治水平显著提升。成功研发60微克乙肝疫苗,有效解决乙肝疫苗低或无免疫应答问题。艾滋病毒检测窗口期由3-4周缩短至2周以内;对感染者实施早期抗病毒治疗使新发感染率降低67%;联合治疗研究使艾滋病实现功能性治愈目标成为可能。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由25%提高到45%以上。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药物顺利完成技术改造和国产化研制,部分艾滋病二线治疗药物仿制创新进展顺利,一批创新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同时传染病专项建立的综合防治示范区已完成基线调查和队列建立,并在综合防控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病原体组合筛查技术体系,部分国家级机构具备在80小时内初步辨别出3000种病原体的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跨区域、跨系统的传染病病原体监测网络,涵盖12个核心监测实验室、90个区域监测实验室、290多家监测哨点医院;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甲型h1n1流感、戊型肝炎和肠道病毒71型疫苗,研发成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抗流感病毒新药帕拉米韦注射液获批投产。专项建立的相关技术体系在应对近年历次重大传染病疫情中发挥了积极的技术支撑作用。 第二,推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在新药专项支持下,近五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平均增速20.1%,位居全国工业增速首位,恒瑞等一批企业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华海等一批企业的多个制剂通过国际认证,初步实现了高端制剂国际化的战略转型。制药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800亿元,带动超过千亿元的各类投入,有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创新研发能力持续增强。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得到持续加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8家药物安全评价技术平台获得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认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获who批准的发展中国家首个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合作中心;国家流感中心成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who流感参比实验室;国家化合物样品库库存总量达173万个,规模在亚洲居领先地位。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