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新药前沿
药物治疗
关键字:
搜索栏目:
 首页 >> 合理用药 >> 药物治疗
复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替代碳青霉烯类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所致的菌血症(Clin Infect Dis. 2012 Jan 15;54(2):167-74.)
作者: 时间:2012-04-27 点击:545 来源:网络来源
<P><FONT size=2>题目: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导致的菌血症: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事后分析(β-Lactam/β-lactam inhibitor combin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bacteremia due to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a post hoc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s.)</FONT></P> <P><FONT size=2>背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ESBL-EC)是侵入性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出现了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所以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首选药物)的替代品。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BLBLI)对这类感染的疗效是有争议的。</FONT></P> <P><FONT size=2>方法:作者对6项已发表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因ESBL-EC而致血液感染的患者进行了一项事后分析。在两个队列中(经验性治疗队列[ETC]和针对性治疗队列[DTC])比较了接受活性BLBLI(复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TZ])或碳青霉烯类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时长。用多变量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对于ETC队列中的患者,还使用了接受碳青霉烯类的倾向得分分析。</FONT></P> <P><FONT size=2>结果:ETC队列中纳入了103名患者(BLBLI,72;碳青霉烯类,31),DTC队列中纳入了174名患者(BLBLI,54;碳青霉烯类,120)。ETC队列中,接受BLBLI Vs 碳青霉烯类治疗者的30天死亡率为9.7% Vs 19.4%;DTC队列中,接受BLBLI Vs 碳青霉烯类治疗者的30天死亡率为9.3% Vs 16.7%(P &gt;0.2,log-rank检验)。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后,没有发现应用BLBLI的经验性治疗(校正后危害比[HR],1.14;95%置信区间[CI],0.29~4.40;P=0.84)或针对性治疗(校正后HR,0.76;95% CI,0.28~2.07;P=0.5)与死亡率增加存在相关性。此外,BLBLI治疗相对于碳青霉烯类,未发现影响了住院时长。</FONT></P> <P><FONT size=2>结论:这些结果表明,用于治疗由于ESBL-EC而致血液感染的患者,如果AMC和PTZ在体外有活性,则它们是合适的碳青霉烯类的替代物,且在针对性治疗中尤其有用。</FONT></P> <P><FONT size=2>(选题审校: 栾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FONT></P> <P><FONT size=2>本文由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编辑完成。</FONT></P>
返回>>>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网 版权所有@2008 All Right Reserved。 浙江省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主办
地址:杭州市庆春路79号(310003)        Email:zhejiangyszk@163.com
建议浏览器IE6.0+ 分辨率:1024*768以上